7月13日,福安市賽岐鎮象環村格外熱鬧,一年一度的福安葡萄文化節嘉年華活動拉開帷幕,村口分揀中心內工人忙著將鮮甜的葡萄裝箱。多年來,福安葡萄產業以科技提升品質,以品質打造品牌,走出了一條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特色之路。
曾經因為氣候潮濕、雨水偏多,臺風、洪澇、蟲害等自然災害頻發,給葡萄生長帶來許多不利因素,福安被認為是一個“不宜葡萄生產的地區”之一。
1984年冬,象環村村民陳玉章等人大膽先試,率先引進了巨峰葡萄品種,試種6畝,從此改變單一水稻種植的農業發展模式,開啟福安葡萄產業種植新篇章。
穿過灣塢隧道,沿著寧上高速一路前行,遠遠見到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的葡萄大棚,便是到了賽岐,葡萄大棚不僅成了沿線的風景,也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“聚寶盆”。
象環村曾經的貧困戶陳貴龍,在政府的支持下,種植葡萄5畝多,2016年順利實現穩定脫貧,還供養女兒陳瑛鈺讀研究生。“沒有黨和政府的好政策,沒有種植葡萄,現在的生活肯定還是很窮,改變不了。”陳貴龍說。
今年讀研二的陳瑛鈺說:“雖然父親身患殘疾,但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,用葡萄支撐起整個家庭。當葡萄熟的時候,拿著剪刀去剪時,那一刻心里美滋滋的。”
經過多年發展,福安葡萄不僅成了脫貧戶擺脫貧困的“扶貧果”,更是果農奔小康的“致富果”,這其間靠的就是科技和品牌。“多年來,黨委政府積極發揮作用,指導果農提升種植技術,優化品種,進而確保了品牌和市場。” 福安市葡萄協會會長孫飛漢說。
記者來到位于象環村中心的國家現代農業核心示范區后,一改對傳統農業的印象,儼然來到一個農業工廠,鋼化塑料大棚下,果架整齊排列,平整交錯的機耕道,農機能在其間自由行駛,大大提高了果農的勞作效率,同時,水肥一體化等現代技術手段也得到充分運用。
賽岐鎮黨委書記連堅介紹:“我們的葡萄有‘房住’、有‘衣穿’,指的就是大棚和套袋,采用大棚避雨設施栽培能夠降低葡萄病蟲害發生機率,同時在葡萄幼果期,果農用半透明專用袋進行套袋,可以改善外觀品質和減少農藥殘留。”
不僅如此,果農還對葡萄進行“計劃生育”和提供“營養套餐”。疏花疏果就是俗稱的“計劃生育”管理,控制每平方米架面果不超過6穗,每穗保留35至45粒,每粒葡萄約12克,實現畝產量控制在1000至1250公斤的精細化培育。此外,科學施用配方肥,缺什么補什么,讓土壤吃上營養配餐,確保葡萄品質。
品質為品牌提供支撐。近年來,福安葡萄屢獲金獎,象環葡萄得到消費者的高度認可,2016年,福安巨峰葡萄的品牌價值已超過70億元,有力保障了葡萄產業的可持續發展。
發展除了精耕細作,更要與時俱進。福安按照“深入實施科技興農,打響特色品牌,確保食品質量安全,促進農業增效、農民增收”的要求,持續推進“一品一碼”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建設,對在批發市場、大型超市流通的賽岐葡萄全部都有源頭貼碼,基本實現優質葡萄從生產、流通到消費的全程可追溯,實現食品安全全覆蓋,讓消費者買得放心,吃得開心。
為進一步拓寬銷售渠道,福安鼓勵果品經營主體購置冷鏈運輸車和自建鄉、村物流服務站,以提高鮮果運輸安全。同時,還與順豐冷運等第三方物流公司開展戰略合作,實現鮮果省內主要城市及周邊主銷區城市冷鏈全覆蓋。
福安葡萄開辟了快捷的銷售渠道,省內可次日送達,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和武漢等內地消費市場可實現冷鏈運達,保持果品新鮮。果農擺脫線下交易的局限,可以通過淘寶、微商等方式直接對接客戶,拓寬了經營銷售新渠道。福安葡萄還遠銷境外,并積極開展葡萄種植交流合作,美國、日本等國家的農業..多次到象環村調研交流。
疫情之下,福安葡萄依托互聯網實現了銷售上新的突破。“7月是葡萄的產銷旺季,去年在象環村,我們舉辦了葡萄采摘節直播,收看人數超過60萬人。原本葡萄價格大概1公斤是14元左右,去年葡萄價格1公斤漲到了16元,果農十分高興。”連堅說。目前,葡萄電商年銷售量達葡萄產量的15%、產值的20%以上,電商銷售額近2億元。
為實現葡萄品種和產業的多元化發展,福安市將國家現代農業核心示范區打造成集培育品種、休閑觀光、產業帶動和示范交流的精品農業種植示范基地。一批科技特派員在園內引進了巨峰、陽光玫瑰、夏黑、黃蜜、金手指等葡萄品種進行良種繁育,篩選出.適宜品種,通過養殖大戶試種成功后,進一步在200戶科技示范戶中推廣,.終形成可復制可借鑒的經驗在該市推行。目前,在園內的葡萄品種有26種,陽光玫瑰已經在全市率先推廣成功,福安全市種植面積達500畝。
福安市積極探索葡萄產業多元融合發展新模式,不斷加強葡萄基地建設,將市場需求傳導到生產、加工、銷售各環節,構建葡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,使之成為福安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。
來源:閩東日報